盛  利
  筆者近日到河北某市調研,偶遇一律師去幫助村民打土地以租代徵的官司。當筆者把這一信息告知市縣有關部門的陪同人員時,他們十分不悅,說有不少律師煽動農民與政府對抗,弄得項目推進困難,群眾工作不好做,地方官員無顏面,希望加強管理,云云。
  誠然,現實中確實有個別不良律師,他們或被境外敵對勢力收買,或為金錢迷惑雙眼,人格和法律良知淪喪,通過個別案例,把社會治理中基層的、局部的問題矛盾放大成全社會乃至執政黨的問題,煽風點火,令親者痛、仇者快,這從近年一些群體性事件背後揪出的“策劃者”可以得到印證。但這樣的律師“敗類”,占我國25萬律師大軍的比例畢竟微乎其微,絕大多數律師是忠誠於國家,忠誠於法律,忠誠於良知的。不能說律師在具體案件中,不論是非,沒有與地方政府保持高度一致,甚至幫助“民告官”,就是與政府作對,給官員難堪。而恰恰相反,律師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而不管位高權重、貧賤低微,政府和官方應心存敬畏之心,經常反躬自省,在推項目時,自覺做到依法行政,在辦事情、做決策時,始終按照法治思維、法治方式。只有這樣,縱使律師手持正義之劍在旁,也不必擔心被傷。
  當前,我國社會處於轉型、矛盾多發期,特別是一些地方在治理霧霾、大規模壓縮高污染、高能耗產能時,群眾利益訴求有多元複雜、日趨激烈之勢,加之一些地方官員習慣於高高在上,甚至與民爭利,導致群眾因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而頻頻上訪,這顯然與建設法治中國的精神背道而馳。儘管許多地方政府使出十八般武藝勸訪,但“信訪不信法”、“信上不信下”的觀念仍在一些訪民心中根深蒂固。河北群眾在土地權益受到侵害時,沒有群體性進京上訪或阻工對抗,而是尋求律師幫助,依法維權,完全符合孟建柱同志倡導“越是複雜疑難問題,越要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探尋解決之道”之精神。這種理性和進步無疑值得肯定,當地政府和上級部門理應受到啟發,順勢而為,積極借助律師等第三方力量,引導群眾依法維權,幫助化解矛盾糾紛,而不應視律師幫助群眾維權為洪水猛獸。唯其如此,建設法治政府、和諧社會、平安中國才能凝聚更多正能量。▲(作者是中央機關法律工作者)
(編輯:SN090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r66qrgj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